淘宝集运到台湾:美财长:加征关税不变,暂不调整;外交部回应

2021-02-23 09:46:35

白宫上个月表示,将审查特朗普实施的所有国安措施,包括去年1月与中国达成的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。财长耶伦18日对CNBC表示,美国将暂时保留特朗普时期对华关税,但将在全面审视后评估该如何推进。



美财长:加征关税不变,暂不调整;外交部回应



保留特朗普施加关税 耶伦:继续评估有效性


路透社消息,耶伦说,“现阶段,我们保留了特朗普政府此前施加的关税,我们会继续评估哪些举措更为合适。”她称,将会评估关税的有效性。


在美中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后,美国仍然保留了对数以千亿美元计的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。对于这一问题上,拜登在就职前曾向《纽约时报》表明,他宣誓就职后不会立即取消这一关税,并将暂时维持特朗普政府与中国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。



美财长:加征关税不变,暂不调整;外交部回应



耶伦此前一贯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持批评立场。她曾多次表示,特朗普政府在美中贸易战期间施加的对华关税,实际上是由美国消费者买单,并且会伤害美国的经济。


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贸易专家哈夫鲍尔认为,虽然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贸易政策未必会被快速扭转,但耶伦在上任财长后会尽量避免美中贸易紧张关系的进一步升级。


CNN认为,拜登政府将采取可预见的、更灵活变通的方式来处理中美关系,但是在技术和贸易方面不会放松政策。路透社此前报道引述华府官员的话则称,拜登对特朗普的主要批评并非在贸易方面对中国不够强硬,而是单独行动,同时对抗美国的盟友。


美将维持对华加征关税?外交部回应


2月19日,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。


问:18日,美国财长耶伦在接受采访时称,现阶段将维持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,希望中国继续履行承诺,美将评估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向前走。另,美国商会17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,美中全面脱钩将给美带来数千亿美元的巨大损失,美航空、半导体、化工、医疗器械等行业将遭受重创。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?



美财长:加征关税不变,暂不调整;外交部回应



华春莹: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。对于美国上届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,美国国内一直有不少反对的声音,认为这种做法不但解决不了美国内自身的问题,反而会让美国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买单。


我们多次指出,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,贸易战没有赢家,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。美国商会的这份报告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。同中国脱钩就是同机遇脱钩、同未来脱钩、同世界脱钩。


我们希望美方倾听工商企业界和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呼声,纠正有关错误做法,同中方一道加强对话沟通,在相互尊重、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经贸合作、妥处经贸摩擦,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。


担心规模不够造成更大风险,耶伦呼吁出台大型刺激


华尔街见闻报道,围绕拜登政府1.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,外界争论的声音一直未曾停歇。耶伦18日对此表示,1.9万亿美元的提案可能会帮助美国在一年内恢复充分就业。她说,尽管经济增长势头表明美国2021年经济增长比预期更快,但仍需采取大规模刺激方案以使经济恢复全面增长。她担忧刺激规模不够大会造成更大风险。


近期数据显示,此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令经济有所恢复。房地产和制造业持续增长,零售业的实力异常强劲。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跟踪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数据显示,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9.5%。


但是,就业形势仍不明朗,有1000万美国人失业。耶伦认为,政策应该旨在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工人。作为最新一轮刺激性支出的一部分,拜登希望向数百万美国人寄送1400美元的支票。


要知道1.9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美国GDP的9%,再加上去年美国国会先后批准的2.2万亿和9000亿的纾困法案,三波纾困金总计将超过5万亿,2008年金融海啸纾困,美国也才花了不到8000亿。那么,5万亿美元的“放水”,对整个市场来说,意味着什么呢?


这一方面意味着美国政府的举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,并正在以债务货币化的形式,向全世界分摊、转嫁财政经济负担。另一方面,大规模的政府财政刺激,也会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,催生资产价格泡沫。


对此,世界银行也发布警告称,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,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刺激以及与日俱增的债务风险,这将在未来几年内,可能持续阻碍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增长。所以说,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冲击,不太可能短期内被消化掉。

by 淘宝集运到台湾

返回列表

友情連結:

地址:東莞市厚街鎮家具大道東63號101室 電話:+86-769-82582001/02/03 手機:+86-13088884952 郵箱:nestor@tidestrans.com

Copyright2017東莞市臺祥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. ICP備案號:粤ICP备19119504号

Powered by MetInfo 5.3.13 ©2008-2024  www.metinfo.cn